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下载中国能源APP
综合能源服务将成系统节能主流模式!为啥?请戳~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06-03

专家指出能源“双控”是实现碳中和最经济可行的途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能效管理与节能服务可有效推动碳减排、拉动经济绿色发展,从而促进能源转型。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可利用综合能源服务等途径和手段,实现系统与智慧节能,以此有效推进碳减排。

文|本报记者  齐琛冏


节能要有系统思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能效管理与节能服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单葆国介绍。

数据显示,2000—2019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3%,为主要经济体中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2006—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2.5%,节约能源约22.2亿吨标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熊华文指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已经由“高增速、高增量”转变为“低增速、低增量”阶段,但由于能耗总量基数大,能源增量依然巨大。面临长期能源需求增长保证的压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提效是永恒的主题。

根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力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已明确提出,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灯领域和共机构节能,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工程。

“这意味着‘十四五’及未来,节能依然重要,目标依然严格,且领域持续扩展。”国家节能中心推广处处长辛升强调,节能不是少用能,而是提高能效。在新形势下,节能工作已经由单一的设备节能向系统节能、智慧节能转变。“单个设备、单项技术的节能空间逐渐收窄,更多地要考虑整体匹配更加合理,要有‘系统节能’的思维。”

综合能源服务成最佳落地方式

展望节能技术发展趋势,辛升指出,优秀节能技术不断研发与创新,节能技术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由单一的设备节能发展为集设备、工艺、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节能,且不同能源类型、节能技术之间均更加强调匹配与协同利用。

“能源‘双控’依然是实现碳中和最具经济性与可行性的重要途径。”熊华文指出,节能未来的方向是系统节能,即从原来的单一环节向系统整体转变,从纯粹的节能向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转变,综合能源服务成为系统节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辛升介绍,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就是系统节能、智慧节能的典型案例。其通过能源多元供应满足灵活需求,进行设备提供与运行管理,进行节能效益分享。以智慧能效管理云平台为核心,多能互补的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光伏及储能微网、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形式,诞生了面向工商业用户的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面向园区的智慧低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等。

单葆国亦指出,综合能源服务将成为未来节能服务的主流模式,服务维度、深度都将大幅拓展,以进一步挖掘能效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已从单一的节能效益分享型拓展为包括节能量保证型、工程总承包、维保服务和能源费用托管型等在内的多种模式共存。项目类别也从工业为主逐步转变为包括建筑、公共设施等在内的多领域共存。

专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综合能源服务成为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最佳落地方式。

一方面,其场景最靠近负荷和用户,可多向互动,灵活调节;另一方面,可就近消纳,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此外,还可提高能源系统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安全、绿色、经济三大核心目标要统

在熊华文看来,综合能源服务要统筹平衡安全、绿色、经济三大核心目标。遵守效率为本、安全优先、绿色低碳、成本可持续四大基本原则。

所谓安全优先,即能源系统安全、保障安全、运行安全等;效率优先,不是简单的“多用电、多卖电”,而是提升效率,实现节能;绿色低碳要求同步推进“两个替代”;成本可持续,要求必须通过技术、模式、体制机制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

熊华文强调,综合能源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上述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只搞综合能源服务的概念,最后用能成本不但没有下降,甚至还会提高,这就背离了综合能源服务的本质和初衷。”

以上三大目标应如何统筹?熊华文建议,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消除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统筹实施各类能源政策;二是完善能源价格体制,推动电力、油气市场化改革,建立综合能源服务价值实现机制;三是摒弃传统思维局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全方位融合发展。

安全、绿色、经济节能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智慧”的支撑。单葆国指出,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正加速融入相关行业,全面提升各要素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将有力促进节能服务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责编|王长尧


本文为《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原创首发,经授权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010—65369491或直接在后台留言。

猜你想读

以电为中心,分布式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万亿蓝海显现

献策园区规划③ |“风光无限”园区发展综合能源要强化耦合意识

李骥: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已经具备推广价值

关于我们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中国能源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品。2019年3月4日正式创刊,全彩双周刊,周一出版,随《中国能源报》发行。


正逐步打造集报纸、网站、微信为一体的融媒体新闻载体。致力于做城市能源转型发展忠实记录者,打造城市能源领域权威、专业舆论高地,引领城市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走品牌化道路。

公众号: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城市能源周刊,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原网页由中国能源转码,点击 查看原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