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下载中国能源APP
王刚教授: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的精准确定

煤炭科学技术08-24

 

               

               

为进一步总结、凝练我国矿井瓦斯抽采防治成果,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煤炭科学技术》邀请李树刚教授担任客座主编,林海飞教授担任客座编辑,策划组织2021年第5期“深部煤层瓦斯精准抽采” 专题。                
王刚教授撰写题为《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的精准确定》的论文,论文为了明确急倾斜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有效抽采范围,合理布置抽采钻孔位置,以乌东煤矿43号煤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得到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急倾斜煤层钻孔周围气体渗流单元模型,推导了急倾斜煤层有效抽采范围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对数值模拟和数学模型进行验证,且平均相对误差率较小(均小于5%)。                

             
个人简介                    

               

               
               

               

               

王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山东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煤田地质与勘探》杂志编委,《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等杂志青年编委、《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编辑。获评煤炭青年科技奖、煤炭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长期从事煤岩微观孔裂隙结构渗流理论、防灾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及4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首位1项)、二等奖7项(首位4项)等3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发表SCI、EI等收录90余篇,1篇入选“201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9项,美国和澳大利亚发明专利各1项。出版《煤体微观三维重构及其渗流特征》等专著3部,主编《地下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等教材2部。


扫码阅读全文

             
             
             
摘  要          

为了明确急倾斜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有效抽采范围,合理布置抽采钻孔位置,以乌东煤矿43号煤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得到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急倾斜煤层钻孔周围气体渗流单元模型,推导了急倾斜煤层有效抽采范围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对数值模拟和数学模型进行验证,且平均相对误差率较小(均小于5%)。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与常规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相比,急倾斜煤层有效抽采距离与抽采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在抽采过程中,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的增加,在钻孔平面不同方向上扩展速度不同,最终趋于稳定后有效抽采范围呈椭圆形区域。通过对急倾斜煤层钻孔周围煤壁上受力状态分析,认为有效抽采范围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钻孔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地应力的分布状态,钻孔周围煤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煤体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此外,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对钻孔周围煤层渗透率也产生一定影响。为定量研究垂直于钻孔二维截面上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急倾斜煤层有效抽采范围的数学模型得到急倾斜煤层有效抽采范围表达式,分析不同方向上抽采距离扩展速度造成的差异程度,对急倾斜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引  言

煤层瓦斯是影响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瓦斯抽采可以有效防治瓦斯灾害,通过抽采可大幅降低煤层中的瓦斯含量,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涌出,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同时,抽采出来的高浓度瓦斯还可以加以利用。目前,在煤层中瓦斯渗流规律与治理方面,程卫民等在遗煤自燃与瓦斯爆炸耦合灾害致灾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耦合灾害发生原因、判定原理和判定方法,研究了综放采空区瓦斯与遗煤自燃耦合灾害危险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王登科等以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含瓦斯煤的各向异性渗流规律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含瓦斯煤渗透率各向异性动态变化规律和瓦斯优势流动方向的转变现象;张冲等通过试验测定了三轴加载条件下煤体的瓦斯渗流速度及温度联合响应规律,研究了瓦斯渗流速度及温度与突出煤失稳破坏之间的关系;王刚等采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系统,研究煤岩在变轴压加载下的变形破坏和瓦斯渗流演化规律,对比分析了甲烷吸附在真三轴应力环境中对煤体变形和渗透率等影响的作用机理。

1 煤层概况及有效抽采半径确定依据

1. 1 煤层概况

乌东煤矿位于乌鲁木齐东北部,可开采煤层中43号煤层的煤层倾角43°~45°,总厚27.88 m,煤层初始透气性系数0.27 m2 / (MPa2·d),孔隙率4.55%。在煤层采掘过程中,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超限等现象严重威胁该煤矿的安全生产。瓦斯抽采作为解决煤层中瓦斯灾害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抽采半径的确定以及影响瓦斯有效抽采半径的因素成为急倾斜煤层优化钻孔布置的重要问题。

1. 2 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判定依据

抽采影响半径指抽采钻孔在一定的抽采负压条件下抽采一定时间所能影响到周边煤体的区域半径,影响区域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大至稳定到一个数值。根据我国《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突出煤层工作面采掘作业前必须将控制范围内煤层的瓦斯含量降到始突深度的瓦斯含量以下或煤层的瓦斯压力降到始突深度的瓦斯压力以下。若没能考察出煤层始突深度的煤层瓦斯含量或压力,则必须将煤层瓦斯含量降到8 m3/t以下,或将煤层瓦斯压力降到0.74 MPa以下;对于瓦斯涌出量主要来自开采层的采煤工作面还应以可解吸瓦斯含量为标准来判别抽采是否达标。乌东煤矿43号煤层在0.1 MPa大气压下的瓦斯含量为不可解吸含量,根据6号煤层瓦斯吸附常数、工业分析数据,采用修正的Langmuir方程计算瓦斯压力。


2 急倾斜煤层瓦斯抽采范围数值模拟

2.1 数值模型构建

急倾斜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是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由于煤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非常复杂。为简化数值模型的计算量,在数值模拟中将煤体视为瓦斯压力均匀分布的线弹性多孔介质体,煤层中瓦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煤层中瓦斯解吸和吸附过程遵从Langmuir方程。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不同抽采时间下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分布如图3所示。X、Y方向分别代表钻孔平面水平、铅直方向以钻孔中心为原点向两边增加的抽采距离,由于抽采范围呈现对称性,且钻孔中心为原点,为方便计算和分析,定义钻孔中心到煤层瓦斯压力0.5 MPa处为该方向上有效抽采距离。

                             



3 数学模型构建

3.1 基本假设及条件

为简化数学模型并突出研究重点,做出以下假设:

1) 煤层顶底板为不渗透且不含气体的围岩。

2) 钻孔周围的原始气压均匀分布,并且煤层中的原始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和温度在相同水平上保持一致。

3) 将瓦斯视为理想气体,并将瓦斯流动过程视为等温过程,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4) 吸附气体符合Langmuir方程,可忽略煤层吸附气体的分析时间。

5) 煤层瓦斯渗流速度低,煤层瓦斯流量服从Darcy定律,钻孔周围煤层渗透率各向同性,渗流过程符合质量守恒。

6) 忽略沿钻孔方向的轴向气流,将钻孔周围的气流场视为轴对称径向流场。

3.2 煤层钻孔有效抽采范围的确定

以钻孔周围的圆形区域作为假设有效抽采范围,以圆柱体外任意薄壁单元为例,钻孔半径为x0,钻孔沿轴线的长度为L,壁厚dx,X方向实际有效抽采距离为x,如图4所示。

                             

4 现场实测

4.1 测试方案与设计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1)通过数值模拟得到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变化规律,有效抽采范围随时间的增加在X方向与Y方向上有效抽采距离出现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差异逐渐加大。

2) 对急倾斜煤层钻孔周围地应力状态进行分析,认为钻孔周围受力状态的变化影响钻孔平面X方向与Y方向上渗透率的变化,进而导致影响抽采范围出现差异。

3) 建立急倾斜煤层瓦斯平衡动态方程,解算出急倾斜煤层垂直钻孔方向二维截面内有效抽采范围,并设计瓦斯抽采方案对乌东煤矿43号煤层进行测试,得到急倾斜煤层瓦斯实际抽采距离,与数值模拟与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相比误差在5%以内。



         
引用格式          

           
         

 李怀兴 .急倾斜煤层瓦斯钻孔有效抽采范围的精准确定[J].煤炭科学技术2021,49(5):91- 99.

WANG Gang,LI Huaixing,CHANG Bo.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gas extraction range of gas drilling holes in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49(5):91-99.


王国法院士最新论文详细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煤炭科学技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原网页由中国能源转码,点击 查看原文

相关资讯